「大姊,你要26歲了欸!糙老!」小妹在這一年只要突然想到,就會冷不防地對我說這句。
上班的第一個生日,因為剛好是星期六,再加上當時是新人,便沒特別要假,殊不知我會連續兩個星期六上班;上班的第二個生日,我順利要了假,將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,還嘗試做了蛋包飯和味噌湯;而今年是上班第三個生日,因為算錯自己特休天數,意外錯失生日要假的機會(默)。這一天過得極為平凡不過,但下午做事出乎意料地有效率,戀舊的我也在這天告別了陪伴五年的SONY手機。
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我覺得你可以好好想想。」去年外婆過世後,醫生這麼對我說。
那麼,想了一年,我想出答案了嗎?沒有,但我調整了我的價值觀和信念,以及感知到自己體力和精神的極限,我不得不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在首要目標以及重要的事上。然而,我並沒有將我的生涯規劃說出來,甚至突然沒有消息,默默淡出了網路(雖然本來就不常用了)以及社交圈,我相信這樣的行為多多少少有為周遭的人帶來了困擾以及納悶。對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,卻也非常感謝一路陪伴我到現在的親朋好友,真的非常謝謝各位包容我的任性。
「不是努力就一定有用,這一點你是知道的吧?還需要一些助力才能達到目,所以柔穎啊,你是被祝福的人!」這句話出自一位大學最疼我的老師。老師說的沒錯,我也一直都知道,努力真的不一定有用,所以我在高中的時候就送了自己一句話:「可以盡力,但不要用力。」不過,回顧過去這幾年......仍有待加強。
「你這個人就是太ㄍㄧㄥ。累的時候就去休息就好了啊!」我何止想休息,甚至想放棄好幾回,可每當我想起「努力不一定成功,不努力卻一定不成功。」這句話,就會不自覺地默默咬著牙繼續做下去,然後成果不如預期,看到有人花不到自己努力的一半,成果卻是我好幾倍的效益,頓時覺得自己像白癡一樣,開始自怨自艾,直到某位貴人出現,又繼續將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這種話奉為圭臬。
是的,這就是我的人生。傷痕累累卻精采,那些傷疤都使我變得更堅韌,然而結痂並非是能自發的--哪怕是遇到願意拉我一把的人,或是某天在書中看到了觸動心弦的句子,能夠引發癒合反應的,一直都是靠外力才能夠達成。
曾經,我將悲憤當作動力,甚至不惜將那些令我心碎的話語寫下,用紙膠帶牢牢地貼在牆上。每一分,每一秒,睜開眼,閉上眼前,我都要複習這情緒,這樣我才知道我是為了什麼而「必須」堅持。不得不說剛開始覺得,這種動力法比過往都還要起勁,但久了自己也感覺到異常--這遲早會領我走向滅亡。只好換個方式:將那些令我不堪的過程寫下,接著靜待某個時機發佈,向這世界訴說我的委屈。不過這些念頭,在上週一和老師談過後(老師並不知道我想做什麼),徹底打消了,我決定放下,但絕不忘記,我還是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這種人。
Good people are always suffering, and the burden of suffering seems to be innate, so there is only patience.
而我就像老師說的,我是個貪心的人,老是想做好多好多事,但回顧過去這一年,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變成拖延症患者?列了一堆必須做和想要做的事,先不提必須做的成效,當時間好不容易空出來了,想要做的卻一條也沒劃掉。為什麼會這樣?我自己也說不上來。大概是緊繃久了,使耍廢的感覺令人著迷?希望明年我能稍微收斂點。
「不管怎麼樣,你還是會一直緊張焦慮,但這也不能改變什麼。既然這樣,那就順其自然,接受它,跟它和平共處。」那天玄這麼對我說。其實聽到第一句,本來想反駁,我哪有!然而將這句話咀嚼個幾天......突然感悟到,好像只要活著就會不斷焦慮,家人住院我也焦慮,送去檢查我也焦慮,幾小時後家人終於被推出來我也焦慮,準備活動我也焦慮,活動結果如何我也焦慮,遇到突發狀況我也焦慮,對無法預知的未來我就是焦慮。
我像是不能沒有焦慮般,焦慮解除了,鬆口氣一下,又繼續尋找新的焦慮。儘管如此,也或許是因為焦慮,才使我一直有前進的動力?可我還是不喜歡焦慮的感覺。
2021年是充滿各種挑戰和徬徨的一年,不只是對我,對我的家人和朋友亦是,疫情的關係,使所有人都感受到生活更嚴峻,因此我想要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,喜歡到我把它設成我的LINE狀態:「どんなに良い人間でも、きちんとがんばっていれば誰かの物語では悪役になる。就算是再好的人,只要認真努力的話,在某些人故事中,也是會成為壞人。」
今後,我還是會為我的信念繼續努力著,儘管可能會不小心成了別人故事中的壞人,或是無法當個十全十美的人,但至少要當個不愧對自己的人,還有別忘了保持善良!
共勉之。期許大家都能有美好的2022!
留言列表